读问鞠女士贴有感
读了问鞠女士的《中国农民为啥活的如此艰难》一贴,深有感触。这的确是中国现实的一个大问题。中国农民人均土地两亩,北方多一些,南方少一些。即使亩产千斤,两亩地产量总共是一千公斤。粮食平均收购价格是每公斤1.5元。那么一个农民的粮食年收入是1500元,那么这个农民自己不吃饭了?不用化肥,农药,运输等等吗?还有各种杂费等等。最后所剩无几,能不贫穷吗?
但是,中国农民为啥活的如此艰难这个问题,如果拿到浙江乡村去问,可能就没有这么严重。如果拿到温州乡村去问,可能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复杂,就看看中国不同地方的乡村现状,就可以弄明白。即便是遥远偏僻的西部,有点见识的村长都会说,我们这里人多地少,没有工业,所以穷呗。有点钱的家庭,都是有本事去外边打工挣回来的。这是一个朴素的解答,是理解中国农民,农业,乡村问题的钥匙。
中国农民穷,根本的原因是务农的人多,而可耕土地资源少。历史上英国,德国,日本的农民,也都经历这样的贫穷阶段,甚至比中国的农民还穷。但是工业化之后,农民向工业转移,农民人口大大减少,农民实际人均耕地比例大大增加。加上政府有能力用工业化的财政盈余来补贴农业,于是这些国家消除了农民贫困的问题。同样,中国浙江温州的农民,自发地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成为中国首先基本消除了农民贫穷的社会问题。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摆脱贫穷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当然对于工业化不能简单理解,非要在村里办个工厂不可。农村走出来到城里打工,就是工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农民出来打工,现在已经得到社会共识。但是对于留下来继续务农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什么积极的办法,目前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这个问题集中在土地的规模问题上。一派主张维持土地政策现状,让每个农民都有土地,不能制造没有土地的流民。否则就会社会动乱。这一派比较保守稳健。
另一派主张积极引导农业现代化,解开土地规模化的束缚,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为工业开辟农业市场,进一步吸收农业剩余人口。并配套改革全民社会保险制度,消除没有土地的犹豫。
这派之间又分出两派,一派是人民公社回归派,主张土地公有制,另一派最大胆,说人民公社会导致腐败,没有效率,唯一的选择就是逐步实现农业土地私有化,适度引导土地兼并,积极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同时还可以积极推进本地的第三产业化。
三派各有各的道理,都是为了中国好。我主张哪里条件成熟了,就实行哪种政策。我反对中国一刀切管理模式。中国那么大,各地发展不平衡,怎么能够一刀切的过来呢?过去的历史上,很多灾难都是一刀切政策造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央集权造成的。
中国的问题,兴也农民,败也农民。不可不重视。感谢问鞠女士的启发。[2005-9-24]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