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5, 2005

风车与驴

风车与驴

德国最近几年在田野上立起了许多三翼铁风车,用来发电。在没有电的时代,德国人也像荷兰人那样用风车来磨面,至今在德国的乡村仍然还有不少风车磨坊的遗迹。有河的地方,还有水车磨坊。位于德国南方的法国,风小一点,小河多一点,所以水车磨坊似乎比德国多一些。

看到这些外国老古董,我总是想起自己的中国。我努力回想,中国也有自然动力的磨坊,但是似乎没有西欧那么多,那么普遍。北京地区风就很大,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北京周围的乡村,从来就见过风车,也没有风车的遗迹。在没有面粉厂的时代,北京地区是用人推磨,富裕一点的,养一头驴拉磨。但是养驴还要喂草料,清理粪便,毕竟没有风车那样一劳永逸。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西方人对机械代替人力的兴趣,似乎比中国人浓厚一些。换句话说,西方人比中国人喜欢偷懒。但是爱偷懒,促进对机械的发明。

中国人比西方要勤劳。一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写《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时候,夸赞中国人的勤劳,并举例不仅农夫小贩勤劳,就是朝廷大臣也十分勤劳。他讲述了他认识的一位朝廷大臣的勤劳事迹,每天凌晨两点钟大臣“从家里出发,因为3点至6点他要在宫里值班。作为内阁大臣,6点至9点他要在朝中议事。他是兵部大臣,9点至11点要在兵部。他又是刑部的要员,每天12点至下午2点要在刑部办公室里。他还是外务部的资深部长,每天下午2点至5、6点要在外务部,这些就是他每天的工作安排。此外,他在工作的空隙还经常为其他各部门工作。他很少在傍晚7、8点之前到家。”“据说,那位官员在那次谈话后6个月因劳累过度,心力交瘁,去世了。”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史密斯生活的那个年代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机械,被广泛采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到处都可以见到机械,办公室里面还有电脑这样的帮助办公的信息机械。

对于机器在生产活动上的使用,中国人已经不排斥机器了。但是机器原理在其他领域的使用,则还有些模糊。喜欢偷懒的西方人,最可恶的是把政府也看作机器,是政治机器。中国人很早也发现了西方人的这个与我们不同的想法。孙中山先生对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详细讲解了西方政治机器的运作,并解释了政府机关的“机关”一词,是从日本来的,而日语的机关一词,是从西文的“机器”一词翻译过来的。孙中山讲述了政府机器要按照规则运动,不能不规则,否则就是灾难。他还讲述了制动原理。人民如何开动这架机器,发现了问题,如何刹车,关掉机器,修理它等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机器属于科学,跟风俗无关。风俗有国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今天我们也都把政治学归类到社会科学里面。但是,当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地把政治学当作风俗。什么西方的不适合东方等等的论调,都来了。

其实,中国人不仅仅是个勤劳的民族,而且也是一个聪明的民族。当发现好的事物的时候,会毫不保守地接受。推磨的大娘,如何知道了风车的好处,一定会高高兴兴地接受风车这个机器。谁会反对呢?自然是那头拉磨的驴了,因为它感觉它可能要失业了。 [2005-9-22初稿][2005-10-21修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