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5, 2005

答李约瑟难题

在《中国人是否保守》这个贴子里面,我认为儒家宽容不固执,因此不保守。然而自己也问了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首先发生?其实这不是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是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提出来的。

因为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又数落想学农业科技的学生樊迟,说他没有大志。因此有种说法怀疑儒家思想阻碍了了中国科学与现代工业的发展。我认为把全部责任都推到儒家身上,有点冤枉。儒家思想不是没有一点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

科学指的是对事物的认知,技术指的是将科学加以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工具方面,例如火车代替手推车,一个是工艺方面,例如用灌溉代替天然下雨,第三是对自然资源的扩张,例如高产的玉米代替低产的高粱,热量大的煤炭代替木柴。如果我们把科学技术分门别类地来考虑,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在某些方面突出,某些方面短缺,从而可以看出为什么没有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引发的现代科学。

首先在基础科学方面,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讲实证,看到的才是真实的。所以医学上的解剖学,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现等等,都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发现的。但是中国医学上的气,火,阴阳,经络穴位等等,过去用实证方法看不到,虚虚的,被认为是不科学的。但是随着新科技的手段出现,也逐渐发现了这些东西的物质成分。不能说中国没有基础科学。只不过缺少西方那样的实证科学。中国的模糊思维不太精密,而以机械制造为主流的近代工业科技恰恰需要精密,因此中国在近代基础科学上显得落后。但是精通科学发展史的李约瑟博士并不认为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落后,认为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是一种有机自然主义,与西方的机械自然主义不同。有机自然主义对未来的科学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说技术方面,在工艺方面和对自然资源的扩张这两个方面,中国人一点也不落后。例如农业的灌溉系统,精耕细作工艺,食品加工类的酿酒工艺,手工纺织业的纤维处理工艺,染色工艺等等,始终是世界领先的。新资源的发现,也不落后。例如茶叶的发现,火药的发明,纸张的发明,磁铁的发明,至于煤炭和石油的发现和简单应用,中国人也是最早的。人类的服装原料,中国人除了发现了麻类的植物纤维,还发现了蚕丝这样的动物纤维。那么中国落后在哪里呢?中国主要是在工具方面。工具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提高效率。我们刚才说了,火车代替手推车,提高了效率。中国古代科技主要在工具方面显得十分落后,发展动力不足。

而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就是高效率交通工具蒸汽机火车。火车与手推车同样是车,区别在于火车的效率比小推车高。一个人开火车,拉的东西要比一个人推手推车要高多了。火车的应用,对人力的要求相对减少,火车的应用,又带动了煤炭开采业,和钢铁冶金业,机械加工业等等。而手推车的增加,则需要人力的增加。反过来,人多的时候,任何比手推车效率高的工具,都是多余的。说到这里,我们都明白,手推车很适合人口众多的中国。

中国之所以在提高效率的工具上比西方落后,跟中国的封闭型大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与大陆所相对的岛屿说起。

用经济地理的概念划分,岛屿有两种,一种是孤岛,四周是茫茫大海,凭借简单交通工具,无法与外界相连。另外一种近陆岛,靠近大陆。

因为地表上的食物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孤岛上的人口饱和之后,唯一的出路是自相残杀。这就是为什么南太平洋上,那些孤零零的岛屿上,生活着吃人部落,直到被世界发现,才结束这段野蛮的历史。

近陆岛,人与自然资源饱和之后,除了自相残杀这条出路之外,还可以攻占,掠夺大陆。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日本这些近陆岛屿国家的历史上盛产海盗的原因。当然别人不愿意让你攻占和掠夺,那么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贸易。如果你不跟我做贸易,咱们就打。反正你要挑选一样,不然我就活不下去了。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和日本的历史早期,都是海盗兼做对外贸易。

因为岛国资源有限,贸易出口只能向工业制成品方面发展。而贸易出口订单,拉动了工业,而且工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受土地资源限制,而受效率的限制。农业是一亩地只能打一亩地的粮食,精耕细作也只能一点一点增长。而工业呢,一亩地大的工厂里,如果改革机械,可以增加许多许多倍的产量,增加很多利润。于是,效率的动力就产生了。所以说,工业革命注定要先诞生在近陆岛国上。

那么在英国和日本这两个近陆岛国中,为什么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日本。依然还是环境问题。这里不光有自然地理因素,还有政治地理因素。英国面对着一个分裂的欧洲大陆,背后还有一个美国。用毛主席的话来说,东方不亮西方亮。英国的国际贸易有多种选择。因此国际贸易成为一种稳定的状态。工业投资没有风险。而日本面对着一个统一封闭的大陆。中国不跟他做生意,他就没有办法。他又不知道美洲新大陆的存在。即使知道了,宽阔的太平洋,在当时的造船技术条件下,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此日本的国际贸易处于不稳定状态。工业投资风险极高。因此就没能像英国那样,自发地孕育工业革命。

但是当西方世界与东亚联系起来之后,日本自然比中国先感悟到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于是迅速接受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并加入到国际贸易的大交换中。当然日本也没有丢掉海盗的掠夺惯性。

封闭大陆型的中国,早在秦始皇汉武帝时代,中国人已经到达了当时的适合中国人生存的领土极限。在往远处去,都是不如中国的地方,从此中国失去了扩张了动力。成吉思汗的扩张,是从干旱寒冷的草原这个角度来看的,看外国哪里都比自己老家好,于是就无穷地扩张下去。

大陆不象岛屿那样,边缘的感觉那么强,而实际上,大陆又相当于一个放大的孤岛。当大陆缓慢地最后一个感到资源压力的时候,就像孤岛一样,想不到对外贸易和掠夺的出路。后来隋唐大清的几次扩张冲动,都是带来包袱,并没有带来利益,从此对外贸易和对外侵略的动力,在中国就彻底消失了。没有贸易的动力,于是中国无可奈何地走上了一条放弃效率,充分利用人力的发展道路。从而遗憾地丧失了工业革命领导地位的机会。

所以说中国没有领先工业化,不是儒教的原因,而是政治经济地理的原因。不然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农业时代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如果仔细分析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宋朝是个活跃时期。而宋朝所处的时代,是个多国并存的时代。宋朝的国土十分狭小,相当于一个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岛,资源压力大,国际社会观念强,因此对外贸易十分活跃。这个时候也是儒家活跃的时期。如果再多给宋朝100年,也许就能发生工业革命。然而宋朝没有英国和日本那样易于防守的地形。后来被草原蒙古族统一了中国,中国又倒退了回去。而宋朝发明的火炮,通过征战的蒙古大军传到了西方。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就是如果中国像战国时期那样四分五裂,会不会贸易发展起来,并领先进行工业革命?是有这个可能,而且是完全可能。但是中国的地理条件,大河流域,辽阔的华北大平原对分割的南方丘陵地带等特点,都决定了统一的必然性。即使没有秦始皇,也会出来一个楚始皇,齐始皇。这个问题,黄仁宇先生写文章论述过。

中国的封闭大陆意识,或者说放大的孤岛意识,是在先进的西方打过来之后,逐渐地瓦解了,并逐渐地建立起近陆岛的意识,把自己看作一个岛,把世界看作一个陆。认识到了中国与世界是关联的,并且可以跟世界进行贸易交换。一旦贸易开始了,工业的动力就产生了,效率的动力,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中国,行动缓慢地开始了工业化。就像一艘大船,掉头很难,然后一旦掉过来,力量是巨大的。而工业化势必拉动科学事业的发展。

那么要说儒家思想一点责任没有,也不是。儒家有两大责任。第一是重农轻商的思想。儒家认为商人追逐利润,逐利则败坏道德,败坏道德则天下大乱。所以儒家看不起商人,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末尾。而先秦商人吕不韦当国家总理的情况,在汉朝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了。特别是科举制度以来,中国的精英分子都去学习做官的学问。商界更是缺少优秀人才。商界没有道德,就无法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大交换,大工业。因此中国只能从家族工业上缓慢地进步。所以对适应大工业的高效率的大工具,缺少足够的动力。

第二是儒家的节俭消费观。这更是中国农业时代的现实反映。西方的基督教也是一样的。我们无法苛求。否定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是伴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扩张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而发生的思想运动。这个巨大神奇的大陆,勾起了人们欲望。假如把太平洋像大西洋那么窄,大西洋像太平洋那么宽,那么百分之百地是中国人先发现新大陆。那么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会提前几百年。

当然,说儒家没有妨碍中国科技发展,并不是说儒家处处都好。儒家最要命的问题,就是尊卑贵贱的等级思想,一定要改造,改造成为人人平等的人权主义,代替等级制的君权主义,这样,儒家才可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2005-9-7]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