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5, 2005

不要退,要前进

1764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5年之后的1769年就出现了首例工人捣毁珍妮纺纱机的事件。1779年英国兰开夏地区爆发了八万人规模的捣毁机器运动,随即遭到政府严厉的镇压。1769年瓦特根据前人的成果,成功发明了单向蒸汽机,1782年又制造出双向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但是到了1811年,英国爆发了大规模捣毁机器的运动,据说第一个出手捣毁机器的工人叫卢德,这场运动后来被称作卢德运动。运动的结果是17名工人被绞死,无数工人被捕,然后发配到澳大利亚。1813年英国政府专门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其中规定可用死刑予以惩罚。

这段历史耐人寻味。机器的发明,提高了劳动 效率,本来是一个进步。如果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当时的英国失业工人不得不用肚子来考虑问题,认为机器夺走 了他们的饭碗,对机器恨之入骨。资本家同样也是用肚子来考虑问题,机器降低了对人工的需求,节省了工资成本,增加了资本家的利润。他们要维护机器的使用。 当时英国正在跟法国交战,战争需要效率,因此政府占在机器一边,也就是等于占在资本家一边。幸运的是战争拉动了重工业的需求,军舰的订单,让一部分在纺织 业失业的工人,在造船厂,炼钢厂,煤矿找到了工作。另一部分人也在其他第三产业找到了工作。我不是在这里鼓吹战争。战争实际上也属于第三产业。世界上没有 战争最好。可以用战争经费来筑路,修桥,改善公共设施等等许多做不完的事情。

对于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科学技术也好,社会 改革措施也好,不同的阶级都会根据自己的肚子来衡量这项新生事物对自己是否有利,有利赞成之,不利则反对之。这是历史规律。然而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 未必穷人阶级的看法就是代表历史进步的。捣毁机器显然就不是进步的。穷人阶级很无辜,这项进步竟然让他们首先付出代价,令人同情。但是历史证明,禁止了捣 毁机器,才避免了历史倒退。

今天的中国为了经济发展,进行了经济体制改 革,过去的大锅饭被打破了。一部分工人失业了。这的确很痛苦。如果落在我的头上,我也会很痛苦。但是不打破大锅饭,中国的确无法进步。这个痛苦过程无法避 免。然而,国家管理者也并不是无可作为。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应该是政府的头等大事。

中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不是没有可能。就把中 国的农村跟西欧的农村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中国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人去做,而不像西欧那样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西欧的农村已经实现了公共设施现代化。上 水,下水,电力,通讯,燃料管道,乡村标准化公路,环境卫生管理等等,都跟城市一个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中国要是建设起来,就需要很多人力,本来中国人力 多余。当然也需要很多材料,这还可以拉动材料工业。如果中国材料资源不足,还可以从国外购买。中国现在有能力从国外购买材料,经过几十年的来料加工,中国 攒下几千亿美元外汇。没有必要像老地主那样把钱藏在床底下,偷偷地乐。要用起来。你买人家东西,人家才愿意买你的东西。看到前不久有人喊中国经济过热,钢 铁厂也下马了。如果光看上海北京那几个小地方拥挤的大楼,你可能觉得过热,但是到中国的乡下去看看,热在哪里?再上几个钢铁厂也不够嘛。说电不够,早干什 么去了?看看国家电力公司领导层那些酒囊饭袋,真让老百姓寒心。[2005-9-2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