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中国乡村平均4亩地一个农民,现在是4亩地两个农民。现在同过去相比,每两个农民其中的一个是多余的,也就是说在农业劳动力人口中,存在着高达50%的失业率。这是中国乡村现状。解放初期农业人口占全人口比例90%。现在虽然下降到70%, 但是乡村人口绝对值还是比过去增加,因此出现了上述农业劳动资源恶化的情况。不用任何经济学家说什么大理论,任何一个来自中国乡村的人,都明白,靠村里那 点土地种地致富,是不可能的。要想摆脱贫穷,只有进城工作,或者把工厂办到自己的村里来。也就是非农业化。如果凭种地致富的话,绝不能够一个人种两亩地, 而至少是二十亩,甚至而二百亩。也就是说要减少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
当然不可能每个村子都搬去一个工厂,因此乡下人进城寻求工作,就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潮流。这个进程,也就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化的进程。值得研究的是,能不能加速这个进程,或者至少是避免阻碍这个进程。
首先要端正关于就业人口的认识。我国历来统计失业率把农业户口排除在外。这掩盖了中国严重的失业率的真相,而且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不公正的。承认农业失业人口问题,没有什么可丢脸的,只能为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一个真实背景资料,而不是现在这样虚假的资料。
其次,要继续为农业剩余人口向沿海新兴产业 区和老城市第三产业的流动扫清障碍。沿海的工厂,和大中城市的第三产业是改革以来吸收农业剩余人口的主要地区,积累了新移民管理的很多宝贵经验。但是预计 很快到达饱和状态。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中城市人满为患,社会治安恶化,以及海外市场以反倾销为名,抵制我国的廉价出口商品以来,大城市和沿海出口加工 工业区对新劳动力的需求会日益减少。
第三,假如政府不进行适当的干预,中国很可 能形成一个沿海像日本,内地像印度的分割状态。这个结构是导致社会动乱的结构。政府要关心乡村,关心乡下人,关心农业。最大的关心就应该像摩西带领以色列 人出埃及那样,带领乡下人走出乡村。我们刚才分析了传统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对外产业区已经接近饱和。那么往哪里带?就是中国的中小城镇,要主动制造以中小城 镇基本建设为中心的国内需求市场。
启动这个进程,应该从中小城市的公共设施基 本建设这个环节开始,紧密考虑就业问题,把有限的政府投资用来雇佣大量人力,而不是去购买昂贵的外国机器。围绕着这些基本建设,会带动一系列行业,吸引一 批农业剩余人口。当然要吸取过去的教训,不要搞一刀切,搞遍地开花,那里条件成熟了,那里在开始。
公共设置基本建设如果要排一个轻重缓急秩序的话,那就是乡镇间标准等级公路,乡极初等教育设施,县级中等教育设施,县级卫生保健设置,民用炊事燃料供应系统,民用取暖供应系统。这些设施的规划,招标要有政府来管理,但是建设要发给民间。
国家货币政策适度积极一些,政府财政和金融银行要支持这些建设,这些建设会一环又一环带动整个中国市场的活跃,最终让中国成为一个国际国内市场平衡的市场经济系统,城乡差别得以缩小,社会趋于稳定。[2005-10-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